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一
【美新社訊】美國南加州促統論壇和大洛杉磯地區中國統一促進會於2月18日在上島酒家聯合舉辦了紀念尼克森總統訪華五十週年座談會。
美國南加州促統論壇總召集人周德昭,美國大洛杉磯地區中國統一促進會會長歐陽韜,洛杉磯社區學院教授廖茂俊,美國南加州促統論壇成員,(美國)中美論壇社社長張文基教授,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波莫納商學院終身教授林連連,南加州促统论坛秘书长刘青,美中论坛成员高志云,南加州促统论坛副总召巫锦辉,南加州促统论坛成员,北美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一大,南加州促统论坛成员史学颖,魏林峰,崔国建,林旭,以及美西华人协会理事长徐和生等十多位專家、學者、教授就尼克松破冰之旅50週年、中美關係的過去與未來發表了各自的觀點和看法。
本次座談會是由美國南加州促統論壇和大洛杉磯地區中國統一促進會聯合舉辦。美國南加州促統論壇總召集人周德昭主持了當天的活動。
美國南加州促統論壇總召集人周德昭表示,以前我一直相信,美國總統帶領的執政團隊做出的決定應該是符合美國的利益,50年前尼克松訪華,打開了美中兩國交往的大門,從那以後美中倆國從人員往來,文化交流,徑濟,貿易,科技等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這種交流,和平,合作,雙蠃符合美國人利益,符合中國利益,更符合世界的期待。
美國多年來是個偉大的國家,也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許多發明和創新,多數是美國人幹出來的,比如空調,電報,電腦,網絡,智能手機,……。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創新,四大發明是古代的,而現代的科技應用,中國人申請的專利也越來越多,而且我們多數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品中,越來越多的中國味,中國文化,中國產品等…,中國元素正展現出來。
實踐證明,美中兩國合作,一加一大於二,一定是共贏的局面。美中關係的健康發展,讓兩個大國都有利益,這也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美國大洛杉磯地區中國統一促進會會長歐陽韜表示,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理查德尼克松開啓了一個星期的訪華之旅,終結了兩個國家長達25年相互隔絕的歷吏,尼克松總統稱此次的訪問為「改變世界的一周」。此次歷史性的訪華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也極大地改變了正處於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
今年2022年是尼克松總統訪華暨上海公報簽署50週年的大日子,上海公報是中美簽署的第一個聯合公報,也由此確立了兩國發展相互關係應遵循的原則,特別是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是成為中美關係正常化及兩國建交的政治基礎,50年,回首一瞬間,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在現代國際關係史上,沒有什麼舉動能比美國總統50年前的訪華更能影響全球大國的平衡,這一歷史性的訪問開啓了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予以外交承認的道路,也正式承認了雙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公報確立了「一個中國」原則,以及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主張!隨著這份求同存異的公報問世,中美關係蓬勃發展!
50年過去,雖然其間也經歷了曲折和困難,但中美兩國間的合作需求並沒有減少,中美兩國應成為共同發展的伙伴,而不是相互封抗的格局。作為當下最有能力影響世界進步與和平的兩個大國,中美更應基於解決全球性問題的思考去把握這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尊重彼此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秉承全人類命運輿共的理念,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為促進世界後疫情經濟的復蘇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做出貢獻!
洛杉磯社區學院教授廖茂俊表示,希望中国统一。尼克松访华,今年去了赛珍珠故居,
美國南加州促統論壇成員,(美國)中美論壇社社長張文基教授表示,2月21日就是尼克森访问中國50週年的纪念日,那是一件震惊了世界, 开启了改變世界的一週,對之後的兩岸、美中及世界關系都發生了重大的和積極的影响。50年後的今天,美國掀起了一阵逆流,美中走向全面对抗的危機,世界也变得更不稳定,在這個充满危機的時刻,美國更需要一個偉大的政治家,需要另一個 “尼克森”。
尼克森是一位在我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政治人物,1953年11月8日,在台灣风雨飘摇時,他以副总统的身份访问台灣,给与蒋先生强烈的支持。我那時雖然还只有8岁但是仍然印象深刻,因爲他带來台海稳定的信息。
1972年时我在加州理工做研究生,尼克森访华的一週我和許多美国和中国同学时时透過电视關注他的消息,他下飞机時主动伸手與周总理握手和检阅三军仪仗队的画面永远深刻在脑海中,我一直觉得那时的仪仗队是最好的,这也是尼克森自己的评语。在這些细节中和以後他写的书籍中,都流露出他對中國领导人,中国人民和中國文化的由衷尊敬,雖然那时中國在物质方面是远远落后於美國的。這種尊重奠定了後来几十年美中關系稳定友好的基础。
然而,今天中國的迅速和全方位的崛起,在經濟、贸易、科技、軍事、文化許多領域都令美國精英阶级感到壓力,因此自奥巴馬第二任期開始美國就在調整對華戰略,今天美國兩黨精英阶级都企圖终结尼克森所开启的對華接触政策。許多人说接触政策造福中國却牺牲了美国的利益。以我個人過去50年的親身經歷這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
没有尼克森开启这扇大门,我將不可能有机会到大陆访问,见到我的許多亲人,認識许多朋友,也有幸得到許多來自大陆高校的优秀研究生,他們畢業後對美國和中國都做出了许多贡献。今天美國的高科技領域和教育领域從美中的交流中得到許多宝贵的人才。
從大的方面说,无可否认尼克森打开了中國與西方世界的全面接触和深层次的融入國際社會,促成中國的迅速發展在多数领域成爲前三名的國家,但是美國受益更大!70年代的美國陷入越战泥沼,内部反战示威风起云涌,經濟陷入困境,而蘇聯的力量如日中天,美中的合作直接導致蘇聯及東歐共産政權在1991年的瓦解,美國成爲唯一的超强。而中國的价廉物美的产品维系着美國長期的低通胀率和经济繁荣!
美國的問题開始於自傲產生的自大和穷兵黩武,和错误的經濟政策導致的产业空洞化和貧富悬殊,這是美國自己的錯誤,和中國没有關系,更不能歸罪於接触政策!
今天美國的對華敌对政策是不可能成功的,一個简单的例子就是拜登和美國主流媒体企圖杯葛冬奥,丑化中國的防疫措施,但是事实证明,绝大多數的歐美参赛运动员和奥运官员们都給出了非常正面的评价。
今天世界面臨許多共同的問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合作才能解决一些根本的問题,那就是嚴重的贫富差距问题。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才是正確的道路!
尼克森访华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签订了上海公报,除了众所周知的“一个中国”共识外,就是国际争端应在尊重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等基础上解决,反对任何国家在亚洲建立霸权或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利益范围。這个原则仍然是解决世界問题的最低原则。
尼克森後来雖然因前CIA雇员主導的水门事件而不光彩的离职,然而,随着时光的逝去,他對美國和世界,不論是政治、經濟、社會的正面影响將會越来越被肯定。
最後,我要引用尼克森總統墓碑上的墓誌銘,也是他第一次就職演說中的一句話。 那就是“歷史所能賦予的最大榮譽是和平締造者的頭銜。” ,在今天世界面臨有一个危机時,我們希望出现另一个智者“尼克森”!
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波莫納商學院終身教授林連連表示,今年二月份是尼克松總統訪華50週年,是《上海公報》簽署50週年,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美國總統首次訪華,是中美之間所簽署的第一個聯合公報。這是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的破冰點, 是世界格局發生巨變的轉折點。這次“破冰之旅”,奠定了中美建交的第一塊基石,開啟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在紀念尼克松總統訪華50週年之際,我想從兩個方面來看中美關係的發展,一方面是從50年前尼克松總統訪華的融冰初心來看,另一方面是從當今世界格局的變化來看。
五十年前,在冷戰的鐵幕下,在意識形態主導的形勢下,在中美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下,在美國擁有超級霸主地位的情況下,尼克松總統向中國伸出了友誼之手,中美克服了重重障礙,實現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當時的中美兩國領導人都認識到,兩國的友好交往、相互了解與合作,將造福兩國和世界人民。不同製度、不同文化和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兩個大國可以找出和平共處、共同繁榮之道。回顧歷史,我們應當不忘初衷,從政府和民間的層次,協力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發展。
五十年後的今天,時代變了,世界格局變了。全球化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越來越深入,數字經濟使各國之間的商業聯繫越來越密切,人類文明正在面臨著很多共同的挑戰,比如經濟增長和能源問題,環境生態問題,氣候變暖問題,反恐問題,網絡和技術安全問題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聯手合作。而美國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必然在世界事務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美關係的定位不斷發生變化。是合作夥伴還是競爭對手,是友好還是博弈?有一種提法叫競合關係(Coopertition),就是說中美之間即競爭又合作。競爭應當是良性的競爭,合作則是互惠的合作。目前的中美兩國關係其實是一種“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的關係,在總體利益上兩國是相互關聯的,在互動和結果上是相互影響的,合則兩利,鬥則俱傷,誰也不能獨善其身。兩國在戰略議題上比如國家統一問題和經貿摩擦問題,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長遠的眼光,來妥善處理分歧和管控風險。合作而非對抗才能使兩國的利益最大化,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發展。
佟秉宇表示,五十年前的二月美國總統尼克森出乎絕大多數美國政界人物的預料飛抵北京,與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會面,開啟了中美交往的大門,並達成了中美關係里程碑“上海公報”的簽署,雙方同意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鋪平了日後中美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道路。
回顧當時的國際情勢,尤其是中、美、蘇三大國之間的情勢,可以說中國、美國都希望改善與對方的關係。六十年代末期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從中國撤走專家,自1969年起蘇聯陳兵中蘇邊界多處,兩國之間還不時有小規模衝突。中國估量在全面戰爭,包括核子大戰的情況下中國恐難敵蘇聯,因此尋求與美國改善關係也是再自然不過的策略。
美國在二戰之後雖然已是世界第一強國,無論如何從軍事或經濟層面來衡量,但是對於共產主義的擴張,由蘇聯擴展到中國,再繼續向南推進,有深層次的擔憂與恐懼。這是六十年代美國捲入越南內戰的原因。七十年代初期美國已打算從越南撤出,如果不與中國改善關係,可能亞洲會很快全面“赤化”,這是美國不希望看到的。再者,趁中、蘇有摩擦之際拉近中國對美國也是有利的戰略,如此種種考量促成了尼克森的訪華之行。
我們來審視一下尼克森訪華之後的中、美、蘇三國關係的發展:
美國方面大力促成尼克森訪華之行的美國官員中,除了眾所週知的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外,還有溫斯頓.洛爾德(Winston Lord),此人便是1989年六四事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
提到六四事件我們應該認識到美國從來沒有放棄過改變中國制度的企圖,六四可以說是美國在中國進行的顏色革命,所幸有鄧小平果斷出手平息,沒有釀成大禍。
然而美國在九十年代初透過軍備競爭與對蘇聯領導人物的誘騙,成功地瓦解了蘇聯,並從中獲得了巨量的經濟利益。
二十一世紀初美國及其盟國同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並同意十五年後自動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體制,認為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之後其政治體系必然會走向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然而在十五年後的2016年美國及其盟國卻拒不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體制,必然是美國認為在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與之前的兩位中國領導人在國家發展的政策與走向上有了不小的調整,並沒有變為所謂的市場經濟的民主體制。 2017年底美國的國家安全報告已將中國列為第一競爭對手,2018年三月特朗普開始了對中國的貿易戰。
拜登上台後在國際策略上對中國的打擊抵制比特朗普時期有過而無不及,還企圖聯合盟國一起對付中國,可惜結果遠非拜登所預期。美國在此同時也不斷與俄羅斯發生摩擦,最近拜登政府啟動全力來挑動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可笑的是俄羅斯與烏克蘭都說不會發生戰爭,只有美國撤僑撤領館人員,煞有介事地製造戰爭即將到來的假象,目的為何?企圖在歐洲製造危機,將美元吸收回美國以緩解美國十年來最高通貨膨脹之危!
過去兩年多以來新冠病毒的滋擾改變了世界的局勢,美國的疫情以及死亡人數已創世界最高紀錄,國內兩黨形成意識型態對立,社會撕裂,經濟成長放緩,這將加速中國的GDP 趕超美國。估計五年之內中美兩國的相對勢力將產生質變。到那時,本著美國人“打不敗你,我就與你合作” (If I can’t beat you, I will join you!) 的習性,中美兩國合作的機會將會再現!有趣的是誰將是下一位尼克森!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