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一
![]()
|
(綜合八日電)2018年諾貝爾獎最後一個獎項「經濟學獎」得主8日揭曉,分別頒給美國耶魯大學教諾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和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羅默(Paul M. Romer),以表彰2人分別致力研究氣候變遷與科技對經濟影響 。
諾德豪斯於197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環境問題,嘗試計算氣候變遷對經濟的衝擊與成本,首創整合經濟活動與其環境問題的「DICE(持久、整合、使命與努力)」及「RICE (氣候與經濟區域性整合)」模型,分析經濟、能源耗用與氣候變遷的交互作用,並且評估碳稅等最有效應對方法。
諾德豪斯對此發表不少著作,嚴肅主張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災難性衝擊,獲得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專家的引用。在得獎感言中,諾德豪斯暗批「有人聲稱氣候變遷是中國爲製造業炮製的騙局」很可笑,美國政府如此敵視環保與氣候變遷的政策「很反常」,但「這個政府遲早會下臺,只求他們不會帶來太多的破壞。」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字句之間都在批評川普。
羅默是「內生性(endogenous)經濟成長理論」先鋒,主張「浪費危機(的教訓)是可怕的事情」,研究聚焦于思路及知識如何促進經濟成長,凸顯經濟力量如何支配公司產生新想法與發明的意願。羅默提出,創新者經常沒有獲得的全部利益,因此市場經濟留給他們自己的方法傾向於無法產生足夠的新想法;決策者應該停止嘗試微調景氣循環,轉而透過補貼等充分設計的行動刺激更多研究與開發,吸引更多學生進入科學和工程領域,才能確保經濟的長期成長。
諾德豪斯與羅默的研究方向不同,但都秉持長期而言,政府與公共政策在促進經濟繁榮扮有一定角色,也能克服市場失靈,對自由市場學者主張政府不應干涉經濟的想法做出辯駁。瑞典皇家科學院頌詞指2人構建模型,解釋市場經濟如何與自然和知識互動,顯著地擴大經濟分析的領域範圍。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