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一
日前,實驗戲劇導演吳紫菲在洛杉磯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傳她最新系列作品『觸摸一座城市的呼吸』。
城市浸沒劇場(Cityscape Theatre)是紫菲導演最新一系列作品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一系列作品由StageAi推出製作,包括《尋路 When you get lost in New York》、《相遇即是離別 Arrival||Departure》、《Missing 有所念 》今年暑期在紐約公演。
城市浸沒劇場的演出不在任何一座傳統意義的劇場裡進行,而讓觀眾和演員一起穿梭在城市中間,把整座城市都變成表演的舞台。表演散落在街頭、咖啡館、地鐵站、公園、公寓大樓等等不同的空間中, 通過參與一段段強互動性的表演,每一個觀眾都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拼接出一個屬於自己城市故事。
核桃市副市長蘇王秀蘭(圖左)特別前來捧場,吳紫菲(圖右)
結合了環境戲劇和互動式劇場的概念,城市浸沒劇場不僅僅像戲劇理論大師布萊希特所希望的那樣,打破了演員和觀眾中間那一道虛擬的“第四堵牆”,讓演員和觀眾可以直接地交流,而且進一步地把整座劇場都“拆除”了。表演以整座城市為背景,然而不同於一般的街頭表演,每一齣戲都是由許許多多一對一演出組成的,也就是說,每一場都是由一個演員專門為一個觀眾表演。這個表演或許是在嘈雜的人群中間耳語,或許是攜手狂奔過擁堵的街道,甚至可能是在車站月台上共舞。匆匆而過的路人並不知道這裡正在發生的是什麼,只有觀眾自己才明白這是一場只為他一個人準備的演出。
觀眾戴上耳機,在一段語音的帶領下,他們自由地漫步在紐約的街頭,語音中所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他們眼前的地點。跟著故事中的線索,觀眾可以找到情節中提到的場景,在這裡,他們會與演員相遇。強互動性的表演,讓觀眾可以零距離的感受故事中動人的場景。甚至在他們和演員之間的互動會影響還會故事的走向。一段表演結束,和一位演員分別之後,觀眾繼續前行去尋找下一段故事,下一次相逢。
這一些列作品的導演紫菲是一個標準90後“紐漂”,大學畢業之後來美讀研,畢業之後在紐約漂著工作,漂著生活。作為一個戲劇理論專業的畢業生,她一直在研究互動式劇場的實驗,在尋找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打破演員和觀眾之間的隔膜,打破傳統劇場對於觀眾的真正參與戲劇的限制。在StageAi製作團隊的支持下,她終於可以將自己幾年來的戲劇理論探索變成現實的實踐。
二十世紀以來,真正屬於劇場的戲劇一直在受到電影、電視等等更易於傳播的戲劇形式的衝擊。然而,人們也逐漸意識到,觀看現場演出時觀眾的體驗是與觀看屏幕上的表演完全不同的。一方面,現場演出中觀眾所能看到的、感受到的,不只有眼前單一角度的畫面和聲音。他們可以用所有的感官感受到來自周圍各種的信息。另一方面,現場演出中觀眾可以和演員有真實的交流互動,這是通過鏡頭與屏幕很難實現的。因此,環境戲劇與互動式劇場的概念也就應運而生了。
環境戲劇(Environmental Theatre)戲劇家是理查德.謝克納(Richard Schechner)在60年代提出的概念。這是一種打破鏡框式舞台,讓觀眾周圍的一切都成為演出的一部分的倡導。近年來對於環境戲劇理念最成功的嘗試莫過於以Sleep No More為代表的浸沒劇場的實驗。在浸沒劇場對於傳統的“舞台”的概念做了極大的突破,把劇場變成一個多區域的空間。觀眾不是坐在台下觀看台上的表演,而是和演員一起在劇場空間中移動。觀眾可能選擇跟隨著演員觀看表演,也可能選擇同劇場中的佈景,道具互動,探索劇場空間中隱藏的秘密。隨著觀眾視角的不同,看到的故事也會有所不同。
城市浸沒劇場中,沒有為了演出搭建的大型建築,而是把整座城市變成了浸沒式劇場的舞台。演員和觀眾並不是在一個既定的有限空間內活動,而是在真實的城市空間內表演戲劇。對於紫菲和她的戲劇團隊來說,真實世界所能提供的戲劇性場景,豐富的細節,多層次的感受,是遠超過任何人造物的,尤其紐約這樣的,本身就具有非常戲劇性文化特徵的城市。在打破藝術和生活的界限之後,生活本身即是最具價值的藝術品。
一對一劇場(one-on-one theatre)也是近年來新興的戲劇實驗,這是又是一種對於戲劇觀演體驗的革命性創新。一對一劇場以非常“奢侈”的方式,給予了觀眾非常特別的體驗,以及極大的自由度,讓觀眾成為演出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這種表演形式要求演員根據觀眾各種不同的表現,隨時做出不同的反應。對於演員的挑戰是極大的,但是這種挑戰也是戲劇真正的魅力所在。
城市浸沒劇場中所有的表演內容都是一對一(甚至是多對一,幾個演員為一個觀眾表演)的形式,讓觀眾真正有機會參與互動中。這樣觀眾可以不只是用他們的視覺與聽覺,而是帶上所有的感官,包括觸覺,嗅覺,甚至味覺和第六感,來感受故事。因為演出的地點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所以周圍發生的事情往往是瞬息萬變的,因此每一個觀眾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絕對與眾不同的體驗。周圍發生的一切,在這樣的時候,都可能是故事的一個部分。然而觀眾並不需要被別人告知什麼是戲劇演出,什麼不是。演員和觀眾是在這樣的情境中共同創造彼此共同的回憶。
城市浸沒劇場仍舊是一個在發展中的概念,紫菲和StageAi的團隊仍舊在創造和實踐著更多的藝術理念。今年冬天,還會有更多的作品和我們見面。
紫菲個人簡介
吳紫菲,實驗戲劇導演。 16年畢業於紐約石溪大學戲劇專業,專攻互動式劇場的理論研究。 09到13年在武漢大學就讀期間,參與了大量的學生與民間戲劇實踐。也是在這一時期,慢慢從傳統劇場中解放,投入實驗戲劇,質樸劇場的研究。來美國之後專注於新型劇場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同時在讀期間參與各種戲劇作品創作,同時自己也導演了許多集體創作的作品,如環境戲劇《太虛幻境》(2014),《安提戈涅》(2015)。 16年初開始,她提出了城市浸沒劇場的概念,結合環境戲劇和一對一劇場的理論,把舞台搬到了紐約的大街小巷。目前城市浸沒劇場的作品包括《尋路》(When you get lost in New York),《相遇即是離別》(Arrival || Departure),《有所念》 (Missing)。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