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一
原標題:“國會爭奪戰”盛況空前 民主黨大概率重掌美衆院
記者 向秀芳 上海報道
美國中期選舉前瞻
距離11月6日美國中期選舉投票只有一週時間,選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川普及兩黨大佬四處奔忙,爲各自候選人站臺,而一向對政治“冷淡”的選民也表現出空前熱情。顯然,川普上臺後第一次政治大洗牌機會,誰都不想錯過。兩黨目前選情如何?民主黨翻盤機率有多大?川普一直掛在嘴邊的經濟優異成績單能否說服選民?假如成爲“跛腳政府”,美國內政外交將受到怎樣影響?在最後的倒計時時刻,我們進行一次盤點和展望。(董黎明)
導讀
部分建制派希望通過選舉對川普政府部分政策議程進行有效遏制或塑造。若民主黨重掌衆議院,會令川普政府在很多內政議題上步履維艱,但“跛腳”狀態下,他在外交事務上可能更加“用力”。
距11月6日投票日僅剩一週,美國中期選舉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不僅共和民主兩黨大佬紛紛奔赴前線,爲關鍵選區候選人站臺“拉票”,美國民衆對這場“國會爭奪戰”的熱情也相當高漲,民調機構預計,整體投票率有望創下近年來的新高。
爲何此次中期選舉“盛況空前”?甚至有美國政壇人士宣稱這可能是“有生以來最重要的一次中期選舉”?原因在於,這不僅是事關國會議員政治前途的一場換屆選舉,更是對美國總統川普兩年執政成績的一次“全民公投”。支持者與反對者,都迎來了進入“川普時代”後一次難得的表達機會。
10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分析,這是川普上臺後迎來的第一次政治大洗牌,事關至少未來兩年美國內政外交的走向。對部分建制派而言,能否通過此次選舉對川普政府部分政策議程進行有效遏制或塑造,至關重要。
10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經濟室主任羅振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如果中期選舉後出現兩黨各控制一個議院的“分裂國會”,川普在推進減稅政策長期化、去監管化等國內議題時將面臨“跛腳政府”的痛苦,但在中美貿易摩擦等外交議題上,外界不能對事態轉變抱有太大期望。
選情激烈大佬傾巢出動
中期選舉進入倒計時之際,惡性事件接踵而至,美國社會炸開了鍋。
10月23日起,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前國務卿希拉里等多位政壇大佬,收到裝有“爆炸裝置”的可疑包裹。調查結果顯示寄包裹的是川普一名鐵桿粉絲。人們驚魂未定之際,10月27日匹茲堡一座猶太教堂又發生槍擊事件,造成11死6傷,長期困擾美國社會的種族和槍支暴力問題又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突如其來的炸彈包裹和槍擊事件,讓已經因爲中期選舉高度緊繃的美國社會更爲分裂,民主共和兩黨亦極力造勢:是誰在助長社會仇恨和政治暴力?誰該爲此負責?
帶着對民主黨的抨擊,川普將在最後一週啓動“競選突襲”,親自前往八個州,爲關鍵選區的共和黨候選人站臺。根據安排,從星期三開始,川普將在6天內參與11場競選活動造勢,足跡遍佈影響參院選情的關鍵州。
事實上,過去一個月,川普已開啓“全面競選模式”,10月1日以來他出席了多達15次政治集會。除了宣揚自己在經濟上的成績,他還不斷抨擊民主黨人、媒體和批評者,稱如果共和黨失去國會多數席位,非法移民數量和犯罪率就會上升。
與此同時,民主黨大佬也傾巢出動,包括奧巴馬和前副總統拜登在內的核心人物分別前往內華達州、威斯康星州、佛羅里達州和佐治亞州,力圖動員選民、提高投票率。
根據NBC新聞、《華爾街日報》在選舉日前兩週進行的調查,隨着川普支持率上升至47%的歷史最高點,兩黨選情差距已縮小至7%, 9月時這個數字還是兩位數。
今年的總體投票率預計也將創下新高。調查顯示,65%的登記選民對“國會爭奪戰”有濃厚興趣,超過過去三次中期選舉參與水平。其中千禧一代、拉美裔和被川普疏遠的女性選民投票興趣正不斷上升,與4年前相比,年輕女性和擁有大學學位的女性投票興趣增長超過20%。
民主黨謹慎免蹈覆轍
今年中期選舉中,衆議院435個席位將全部改選,參議院100個席位中的35個席位面臨改選。共和黨人試圖維持在兩院中佔多數的局面,但目前看來,民主黨人有望重奪衆議院。
刁大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從歷史經驗看,美國中期選舉存在“民意回擺”現象,也就是所謂的“中期選舉魔咒”,往往對現任總統所在的政黨更爲不利。箇中原因很多,比如選舉被視爲對總統過去兩年執政的滿意度調查,公衆傾向認爲總統沒有完全兌現競選承諾,會在中期選舉時選擇另外一個政黨;另一種解釋是,民衆更希望出現一個平衡、相互制約的政府,不希望一黨獨大。
對中期選舉的結果,富國銀行研究部門給出三種預測:一是共和黨維持當前對控制兩院的局面,這種結果出現概率是30%;二是民主黨在兩院同時“翻盤”,出現概率是20%;最有可能的是第三種情況,即民主黨重掌衆議院,共和黨繼續控制參議院,國會“分裂”,概率高達50%。
綜合多家民調數據來看,民主黨有大概率重奪衆議院,國會很可能出現“一黨一院”的局面。比如,FiveThirtyEight民調顯示,民主黨控制衆議院的機率高達83.9%,而控制參議院的可能性只有17.4%。刁大明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民主黨在衆議院存在翻盤可能,但共和黨維持參議院多數黨地位的可能性較大。
基於民調預期,不少美國媒體使用“藍色浪潮”一詞展望民主黨席捲中期選舉、終結共和黨把持國會的局面。但不少民主黨人保持謹慎,因爲2016年希拉里和川普的決戰中,民調數據已被證明不靠譜,他們記憶猶新。
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主席湯姆·佩雷斯此前向媒體表示,他認爲今年選情將會十分接近。曾與希拉里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參議員伯尼·桑德斯也表達了類似立場。
有觀點認爲,民主黨大佬慎言“藍色浪潮”,很可能是爲避免重蹈兩年前“民調領先,大選失敗”的覆轍。美國媒體分析指出,許多民主黨人確信,2016年總統大選失敗的部分原因是不少民主黨選民沒有投票——這些選民可能想當然地認爲川普不可能獲勝。
民主黨選戰策略師Jon Reinish對這種謹慎十分讚許。“這真的非常非常聰明,”他表示,“與其說這是一個預期管理策略,不如說這是一個關於投票率的策略,永遠不要說‘我們已經穩了’。”
“分裂國會”下內政易受阻
目前看來,選民最關心的議題包括貿易、政府支出和稅改、移民問題、經濟政策和監管等,兩黨在這些議題上的表述和承諾將成爲調動選民參與度並決定中期選舉走向的關鍵因素。
考慮到“中期選舉魔咒”不利於川普所在的共和黨,民調亦普遍預計民主黨能奪回衆議院。倘若“國會分裂”成真,會對川普未來兩年的施政及美國的內政外交有什麼影響?
羅振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國會分裂肯定會對政策推行造成影響,“這就是我們說的‘跛腳政府’。在兩黨政治極化背景下,跛腳政府更難達成共識,政策推行就會遇到阻力。”
“比如川普政府可能想把一些減稅政策長期化,因爲現在部分減稅政策是有時間限制的,但如果民主黨控制衆議院,長期化就很難推行。”羅振興說,“再比如放鬆監管的政策肯定也會遇到阻力。民主黨本身主張搞基礎設施建設,但在美國搞基建的監管、流程、規則很複雜,牽涉到聯邦、州、地方上種種程序和政治博弈。如果民主黨控制衆議院,在搞基建問題上與共和黨有共識,但在放鬆監管上又與共和黨存在不同主張。”
此外,醫改也是兩黨博弈的重大議題。羅振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奧巴馬政府任期的後兩年就是反對黨掌握衆議院,“也是跛腳政府,他推行經濟政策時沒辦法,只能通過行政命令。但行政命令的問題是,新上來的總統很輕鬆就能推翻。”
刁大明也認爲,民主黨掌握衆議院,可能會讓川普政府“在很多內政議題上,比如稅改、移民、基建,出現步履維艱的局面”。但他指出,相對而言,外交事務方面國會對總統的影響力略小,如果川普對2020年總統連任抱有很大期待,那麼未來兩年,在陷入跛腳狀態的情況下,他反而可能會在外交事務上發力更多。
羅振興也持類似的看法,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在民主黨“攻下”衆議院的情況下:“在國際經濟政策議程上,川普遇到的阻力不會像我們期望的那麼大。”
那麼,如果民主黨改寫國會格局,中美貿易摩擦的走向會不會迎來轉變?羅振興認爲,亦不能對此抱有太大期待,因爲在對華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問題上,實際上美國兩黨已基本形成了共識。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