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史實展金山開幕
發佈時間:2017年11月21日 20:50 來源:舊金山僑報 评论:0條 點擊:3961次
【僑報記者吳卓明11月21日舊金山報導】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中國日報社、瀋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史實陳列館和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聯合主辦的,中國日報美國公司策劃並承辦的《無聲之營——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史實展》開幕式。 11月21日在舊金山中國城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展覽為期兩週,向美國觀眾講述那段曾經被遺忘的盟軍戰俘在日軍戰俘營的艱難歲月。 8位兒童合唱《明天會更好》和Lean on me,為儀式揭開帷幕。
童聲合唱《明天會更好》為開幕儀式拉開大幕。 (僑報記者吳卓明攝)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史實陳列館館長范麗紅、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羅林泉、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名譽館長方李邦琴女士、抗戰史實維護聯合會會長丁元、中國日報美國分社社長、總編輯紀濤,以及新加坡駐舊金山總領事劉啟文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原名“奉天俘虜收容所”,是世界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瀋陽設立的專門用來關押從亞洲太平洋戰場上所俘盟軍戰俘的戰俘營。從1942年11月到1945年8月,這裡曾先後關押過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法國等6個國家的2000餘名盟軍戰俘,其中美軍戰俘有1200人。
紀濤說,瀋陽二戰戰俘營裡盟軍戰俘的平均年齡僅26歲。這是一段艱苦的歲月,彰顯了盟軍官兵和日軍的鬥爭精神,也彰顯了盟軍官兵與中國人民的友誼。他稱展覽曾成功在英國舉辦,此次是首次在美國舉辦同類展覽。
范麗紅指出,瀋陽戰俘營是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修建的眾多戰俘營中保存最為完好的。戰俘營是日本軍國主義者違反人道主義國際公約、肆意攫取戰俘人力資源、服務於日本所發動的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見證,是盟軍戰俘悲慘境遇和苦難經歷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國家並肩作戰、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歷史見證。
方李邦琴說,二戰盟軍戰俘在瀋陽戰俘營裡,無分國籍和種族,都受到日軍非人性的,違反國際戰俘公約的虐待。她強調,大家從瀋陽盟軍戰俘營吸取的教訓是,不能讓戰爭再次發生。
丁元指出,在2018名戰俘中,30%沒能走出戰俘營,他們被日軍用來做生化武器的活體。日軍關押盟軍的戰俘營內的30%死亡率,是納粹德國戰俘營5%死亡率的6倍,能夠走出戰俘營的盟軍官兵是奇蹟中的奇蹟,因為一大部分戰俘是經過菲律賓的死亡行軍後轉移至中國東北瀋陽的。
丁元認為走出瀋陽戰俘營的盟軍官兵是奇蹟中的奇蹟。 (僑報記者吳卓明攝)
羅林泉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帶給人們3點警示:一是珍惜和平,絕不能讓全球性的戰爭再次發生;二是積極樂觀,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問題;三是深植於兩國人民心中的友誼,並在今後的歲月繼續發揚光大。
國會眾議員康納和加州平稅局主席馬世云的代表,向瀋陽陳列和中國日報美國分社頒發賀狀;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史實陳列館館長范麗紅向舊金山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捐贈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圖集。
已故華裔作家張純如的父母張盈盈博士和張紹進博士、及多位美國二戰老兵也出席了開幕式。
據了解,二戰結束後,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及其所承載的歷史曾經被淹沒長達半個多世紀。直到2003年,一些學者發現了這處舊址,並經歷了6、7年的複原,其舊址陳列館終於在2013年對外開放,這段塵封已久的往事才為世人所知。
展覽為期兩週,自11月21日到12月5日。以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為歷史背景,通過200多幅保存下來的盟軍戰俘珍貴歷史照片、日記和當年由美國戰俘繪製的漫畫及戰俘老兵捐贈的文物(複製品),真實再現盟軍戰俘在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期間服勞役和艱難困苦的生活情況,以及戰俘們憑藉自己特有的智慧、堅強的意志與日軍進行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
參加《無聲之營——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史實展》開幕儀式的嘉賓合影。 (僑報記者吳卓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