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美新社! 請登錄 註冊

美新社

陳玲華廣告

首页 > 今日焦點 > 國際

2016年成為最熱年 全球氣候變化需社會共同加力

發佈時間:2017年02月03日 14: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评论:0條 點擊:2160次

  2016年我國夏季平均氣溫刷新紀錄,全球年平均氣溫為史上最高。

  新華社記者 王定昶攝

  2017年1月18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公告,確認2016年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刷新2015年創下的最熱紀錄,而2015年本身就打破了2014年的紀錄。全球變暖到底是怎麼回事?氣候變化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應對變化?記者帶着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地球正在越來越熱

  海平面上升威脅人口稠密的海岸地區;極端氣候易致病菌泛濫繁殖

  據中國氣象局統計,2016年是我國自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三暖的年份,僅低於2015年和2007年。雖然年平均氣溫不是最高,但2016年我國氣溫仍創下了幾項紀錄。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研究員徐影表示,2016年夏季我國最高溫突破了歷史極值。從2014年起,高溫日數逐年增加,2016年全國平均高溫日數更是比往年多了3天。

  從全球來看,全球平均氣溫比2015年高約0.07℃,比1961—1990年平均值高0.83℃,並高出工業化時代之前水平約1.1℃。

  2016年還是全球氣候充滿極端狀況的一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已經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警示綫,甲烷濃度也飆升破紀錄,氣候變化的長期指標上升至新水平。南極和北極地區的海冰面積縮減嚴重,打破最低紀錄。俄羅斯、北極地區氣溫比長期平均溫度高6℃—7℃。格陵蘭冰川開始融化的時間提前,且速度更快,北極地區正以全球平均值兩倍的速度變暖。

  也許您覺得奇怪,升高1℃聽起來不算多啊,為啥能引起很大反響?“升高1℃或2℃,指的是全球平均溫度,具體到每個地區或國家,情況就大不相同。”徐影解釋,全球平均升溫2℃,對於地中海地區而言就是升高3.4℃,北極地區會升高6℃。

  徐影介紹,全球升溫會引起海水膨脹、海洋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從而威脅到人口稠密的海岸地區,上海、香港等海濱城市可能會受到很大影響。永久凍土在消融過程中還會釋放甲烷。極端暴風雨發生頻率增加,可能使低窪地帶被淹沒。當全球升溫1℃—2℃時,發生極端高溫的概率就可能增加10倍或更高,也可能使得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這就會導致該颳風、下雨的地方(時候)不颳風、不下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解釋道。

  由於氣溫持續攀升,我國京津冀地區的平均風速和最大風速都有減小趨勢,發生靜穩天氣的概率增高,不利於污染物擴散。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對此頗為感慨,“我1982年來北京上學時,冬天是北風呼嘯、寒風刺骨的,天氣預報經常说有來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亞高原的強冷空氣南下帶來大風。但現在很少能聽到這種預報,所謂‘一九二九冰上走’的情況也基本不復存在。風少了、不冷了,霧霾就沒那麼容易散。”

  極端氣候容易導致病菌泛濫繁殖,危害人類健康。例如,去年夏天西伯利亞地區因異常炎熱導致凍土層融化,此前封鎖在凍土下的炭疽桿菌被釋放出來,導致俄羅斯一些地區爆發炭疽疫情。此外,全球變暖對地球生態系統最大的威脅,在於生物多樣性的逐漸消失。“人類面對大自然的變化往往無能為力,我們必須警惕這些變化。”潘家華说。

  雙重因素給環境“加熱”

  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增加是主因,厄爾尼諾“添柴加火”

  這些年全球氣溫為啥持續攀升?

  徐影表示,目前全球變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一方面,2016年的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加熱了海水,使得熱帶中東太平洋上空溫度偏高。“這些熱量通過能量擴散的方式影響其他區域氣候,相當於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又加了一把火。”

  另一方面,人類活動的影響是主要原因。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明確指出,人類活動對全球變暖有主要貢獻。雖然超強厄爾尼諾助推全球溫度上升,但事件結束后本應“複位”的全球平均氣溫仍然高於歷史平均值。專家指出,厄爾尼諾現象在2015、2016年氣溫破紀錄上産生了一定影響,帶來了約為0.2℃的增溫,但變暖大部分因素來自溫室氣體的積累。世界氣象組織表示,“盡管厄爾尼諾現象産生影響,影響全球溫度的最大因素仍是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對溫室效應的貢獻率達60%—70%。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溫室氣體,主要來自於人類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消耗的大量能源。溫室氣體帶來溫室效應,“在溫室效應作用下,預計2016年—2035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可能比1986年—2005年升高0.3℃—0.7℃。如果不加控制,繼續排放大量溫室氣體,最高可能升溫4.8℃。”徐影说。

  “拉尼娜、厄爾尼諾等固然是自然現象,但自然現象正不斷被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強化、極端化。”潘家華表示,以我國為例,1980年能源消費為6.5億噸標準煤,而2015年已經有43億噸。2013年,我國的碳排放總量就超過了歐美總和,人均碳排放也高於歐盟。大量能源消耗帶來的溫室氣體增加,正切實影響大家的生活。“通過手機APP上的天氣預報即可看出,受城市熱島效應影響,北京城區和郊區至少相差1℃—2℃。人口聚集區的溫度明顯高於周邊社會經濟活動少的地方,這表明人類活動能改變局部地區氣候條件。”

  行動起來應對氣候變化

  堅持綠色發展、轉型升級;從身邊小事做起、過低碳生活

  從上世紀60年代提出溫室效應,到80年代的全球變暖,再到最近以全球增溫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表述越來越科學、準確,了解也更加深入。“各方矚目之下,氣候變化已經由科學問題轉為環境、經濟、外交等綜合性戰略問題。”徐影说。

  “現在正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佳時機,也是轉折點——如果不採取措施,會有很嚴重的后果。如果努力應對,能對未來産生很好的效果。”創新綠色發展中心執行理事胡敏表示,這些年來,在較大的環境壓力之下,我國公衆正越來越多向綠色、環保靠攏。轉型發展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能推動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如今人們面臨的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怎樣做’的問題。”

  那麼,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

  “傳統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鄒驥分析,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改變發展路徑。G20峰會上,我國提出創新增長方式,這是中國開給世界的“藥方”。要從過去大量依靠能源、要素投入支撐GDP的增長方式,轉變為依靠提高要素效率的方式。政策、制度、技術等方面都得做出變革,走出一條環保新路子。

  減排應結合實際。徐影認為,我國以燃煤發電為主,必須有效控制過剩産能,減少化石能源燃燒帶來的污染物排放。除了減排溫室氣體、注意城鎮化發展速度等問題,還應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實現能源的可持續利用。

  公衆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為減緩全球變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多乘地鐵少開車、隨手關燈、節約用水等。胡敏舉例道,“我常觀察身邊的冰箱、空調等,發現一半以上公共場所的電器能效都比較低。應對氣候變化這個大命題之下,老百姓可以做很多小事。比如‘用腳投票’,選擇節能家電。能效每提高一點,污染排放就少一些。”

  潘家華表示,大環境下,沒有人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必須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養成良好的綠色生活習慣。人人都這麼做,就能積少成多,為國家、為地球帶來更美好的明天。



發表評論 已有0 條評論

  • *用户名:
  • *我的態度:
  • *驗證碼:
    驗證碼
国泰银行上海灘餐廳張青會計師事務所銀泰珠寶葉俊麟會計師華興保險
寶爾博物館鄭博仁律師事務所凱悅大酒樓美國奧淇國際金融美芝秀權威保險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