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美新社! 請登錄 註冊

美新社

陳玲華廣告

首页 > 今日焦點 > 即時

“美國醫療體系正在殺人”,美媒呼籲進行改革

發佈時間:2019年12月07日 20:58 來源:鳳凰網 评论:0條 點擊:4896次

【編譯/觀察者網 齊倩】

日前,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研究發現,2014年起,美國人預期壽命出現下降趨勢,爲半個世紀以來首次。

《紐約時報》4日發表評論文章,將其歸因於美國“破敗”的醫療保健體系。

在《美國醫療體系正在殺人》一文中,文章開門見山,呼籲美國儘快進行醫療改革:將“由醫療機構控制下”的醫療體系,改革爲“由政府控制下”的醫療體系。

作者認爲,臃腫迂腐、官僚主義橫行的的醫療體系只會讓既得利益者受益,並不會有益於美國平民。他強調,破敗不堪的醫療體系正在殺死美國人。

 

 

《美國醫療體系正在殺人》,紐約時報截圖

上週二(11月26日),美國著名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在跟蹤分析美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死亡率後,發表了一份全面的研究報告。調查發現,1959年至2010年,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富裕國家的預期壽命都持增長趨勢;在2014年,不同於其他富裕國家,美國人預期壽命發生逆轉、開始下降。

是什麼導致了美國人壽命的減少?研究人員發現了,自殺、藥物過量和酒精中毒是主要原因,包括心臟病、中風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內的其他疾病也有影響。

文章指出,其中多個原因可以直接歸咎於美國醫療保健體系的“特殊性和功能性障礙”,並以在美國引起熱議的阿片藥物成癮現象舉例說明。

阿片類藥物的流行,其興起可以追溯到1996年處方止痛藥奧施康定(OxyContin)的問世。該藥物的創始公司——薩克勒家族旗下的普渡製藥公司,在大衆眼中自然成爲藥物成癮的“始作俑者”。(觀察者網注,美國政府數據顯示,在1997年至2017年間,約40萬名美國人因過量服用阿片類藥物而死亡。)

研究表明,普渡製藥公司確實在推動美國醫療體系的過程中“異於尋常的”積極。普渡公司一直以來向醫生、患者和保險公司示好,讓他們相信奧施康定是一種新型阿片類藥物,不容易上癮,也不容易濫用。即使該公司並沒有什麼科學證據來證明這一點。

隨後,奧施康定的銷售數量飆升。畢竟,對於醫療機構來說,向患者開止痛片治療疼痛,比使用傳統的物理療法要划算得多。

 

 

《美國醫學會雜誌》報告:1959-2017美國預期壽命和死亡率

不過,作者並未將責任全部推給向醫療機構兜售藥物的製藥公司。他認爲,阿片類藥物成癮現象,與整體缺乏高質量、低成本的醫療保健服務有關。

《美國醫學會雜誌》報告指出,“中年人”(原文指23-64週歲美國人)死亡率上升幅度最大。與退休人員和許多兒童不同,“中年人”通常不享受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因此無法獲得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只得選擇成本較低的藥片)。

文章引述報告描述,“在提供全民醫療保健方面,預期壽命較高的國家比美國做得更好”,而且“消除了醫療保健的成本障礙”。“相比之下,在美國,成本是一個關鍵的障礙。”

《美國醫學雜誌》去年研究發現,在2000年至2012年間被診斷患有癌症的近1000萬美國人中,有42%的人爲了支付醫療費用而被迫傾家蕩產。

 

 

2010-2017,美國各州“中年人”死亡率變化(顏色越深增長幅度越大),圖自紐約時報

美國醫療體系的落後,正在殘害美國民衆的生命。這要如何解決?

文章建議,改革醫療體系勢在必行,將“由醫療機構控制下”的醫療體系,改革爲“由政府控制下”的醫療體系。即使部分工作崗位會因此減少。

“這是一個好交易”,作者認爲,“因爲這可能會改善現有困局:更多的人會因此負擔得起醫療費用並繼續健康生活”。他直截了當,表示目前的醫療體系只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受益,而其中部分工作崗位,則是在這些醫療機構過度開支過程中創造出的。

數據顯示,美國人每年在醫療保健方面總共要支付大約5000億美元的行政費用。也就是說,5000億美元是用來支付賬單和保險費用的,而不是用於實際的醫療保健。

這些成本明顯高於大多數其他富裕國家。據1999年數據,每個美國人每年爲醫療保健間接費用支付了約1059美元;在加拿大,人均花費是307美元。作者相信,兩國差異在2019年會高得多。

文章總結,所有的過度開支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邁向一個更高效、更公平的醫療保健系統將不可避免地意味着要裁掉許多行政工作。

一項研究表明,如果美國採用公共醫療融資系統,大約180萬個工作崗位將變得沒有必要。但醫療體系中的官僚主義必然會消除,間接成本也會降低。



發表評論 已有0 條評論

  • *用户名:
  • *我的態度:
  • *驗證碼:
    驗證碼
国泰银行上海灘餐廳張青會計師事務所銀泰珠寶葉俊麟會計師華興保險
寶爾博物館鄭博仁律師事務所凱悅大酒樓美國奧淇國際金融美芝秀權威保險方孝伟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