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一
原標題: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來源:重慶晨報上游新聞
《侏羅紀公園》裏,霸王龍在雨後泥地裏留下的巨大腳印,讓不少觀衆都印象深刻。可是,雖然古生物學家們在亞洲找到了不少霸王龍的骨骼化石,但這個侏羅紀晚期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的腳印,卻從來沒有在亞洲被發現過。
今天,這個從未被中國古生物學家領銜的團隊打破。
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佈,他們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羣的分佈與演化有着重要意義。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G.Lockley)等學者共同研究,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ScienceBulletin)上。
這個標本最初是當地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施工隊清理石頭時候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岩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
當地施工隊便派人聯繫並告訴了鈕科程,這個印記看起來像是由一隻恐龍或者是某種巨大的三趾動物留下的。
邢立達說,古生物學家們曾經一度與這個珍貴的腳印失之交臂。
“足跡照片沒有比例尺,而且後來就聯繫不上這支施工隊,足跡也消失不知所蹤了,令我們十分遺憾。”執行館長鈕科程回憶道。
可是,就在足跡被發現的兩個月後,一位戶外愛好者徐承華突然聯繫了邢立達,說是贛州民間收藏界流轉着一個好像恐龍大足跡的化石,長度達58釐米。
“我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看到照片之後我知道幸運女神又眷顧我們了,這就是此前消失的大腳印。”
“這個足跡的爪痕尖銳,跖趾墊非常發達,表明恐龍腳部穩固,幾個趾頭,尤其是第II趾非常發達,它的旁邊還保存有一個小小的,外翻的凸起,這很可能是大拇趾的痕跡,所有證據都表明這個足跡與發現於美國的暴龍足跡(Tyrannosauripus)非常相似,極可能爲暴龍所留下的,邢立達的腦子裏蹦出這個念頭。
“尋找暴龍類的足跡,也就是最大的肉食恐龍足跡,長久以來是我的夢想之一。”
邢立達激動地說,“這類足跡其實非常稀少,暴龍類的足跡目前主要分佈在美國的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中國的大多數恐龍足跡都發現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白堊紀晚期的足跡記錄非常稀少,更別說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暴龍類的足跡了。”
暴龍又名霸王龍,是一種超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類。典型的暴龍體長12.8米,高5.5米,重約6.8噸,長着一張佈滿數十釐米長,香蕉形大牙的嘴巴,安裝在大型顱骨中,之後是粗壯的頸椎,前肢弱小,後肢和尾巴則非常發達。
它們生活在晚白堊世的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至6550萬年前,隨後在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事件中銷聲匿跡。化石發現於北美洲各地;亞洲則有其親戚——特暴龍、分支龍等。
這次被發現的暴龍足跡到底屬於這個大家族裏的哪一位呢?
古生物學家從足跡推斷恐龍的體長,認爲這個暴龍足跡的造跡者體長可達7.5米。有趣的是,這個體長與贛州本地發現的暴龍類——虔州龍的體長非常相似,後者的體長約7.5至9米,“足跡和虔州龍骨骼化石的發現地相距不過33公里!”邢立達強調,“從頂級掠食者的活動範圍看,該區的掠食者可能只有一種,此次發現的暴龍足跡非常可能是虔州龍留下的。”
目前,這個恐龍足跡館藏於位於福建省南安市的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該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告訴記者,這個足跡化石尺寸驚人,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肉食性恐龍足跡之一,未來將與該館其它大量珍貴的各類足跡化石館藏一起陳列展示,向人們介紹恐龍足跡的有趣故事。
有着長吻的虔州龍被戲稱爲恐龍界的“皮諾曹”
虔州龍具有霸王龍類的牙齒,但同時也有非常長的吻部,因此,這個當時的霸主,被古生物學家戲稱爲“雷克斯匹諾曹”。
邢立達說,從鼻子到尾巴,中華虔州龍的身長可以達到9米,體型比雷克斯霸王龍小,但更敏捷,可能是那個時期的頂尖捕食者。
“中華虔州龍尖長的嘴部也會讓其攝食策略與肌肉發達的雷克斯霸王龍不同。它沒有巨大的咬合力,不能咬穿骨頭,但是牙齒數量更多,也更像刀片,可以把獵物撕咬成小塊進食。”
那麼虔州龍的主要食物是什麼呢?
其實在古生物學家發現虔州龍化石的同時,它的身旁還躺着另外一具恐龍的骨骼化石,這具骨骼化石的主人,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竊蛋龍。
虔州龍的個體相對小,可能其奔跑速度比霸王龍的要快,更具隱蔽性,可能獵殺的是在同一地質層位發現的竊蛋龍類等。
邢立達說,研究顯示,虔州龍一直生活到所有非鳥類恐龍由於致命的小行星撞擊導致絕滅的6600萬年前。
上游新聞記者 李晟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