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一
潺潺北川河贯穿全境,绿意掩映高原县城,地处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省会西宁市下辖县,此间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多民族杂居,休戚与共。
近年来,大通县官方以“高原绿”建设行动为抓手,以“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大通”为目标,全力开展国土绿化工作,高原现代林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惠民能力稳步增强。
昔日“窎沟”变身“幸福村”
千亩“花海”产值规模1200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产业兴旺、村容整洁、人心凝聚、乡风文明的“幸福村”……这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的今天。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村子被称为“窎沟”。窎:深邃、遥远。这个字对边麻沟村山大沟深、高寒偏远的自然环境做了高度概括,“好女不嫁窎沟汉”的说法更是村庄曾经贫穷落后的生动写照。
读过高中的李培东是上世纪90年代边麻沟村最有文化的人。他有心气,脑子活,当过村会计,做过小生意,后来做苗木育种赚了“第一桶金”,又在县城开起了驾校。
2011年,在民众推举下,已经把家搬到县城的李培东回到边麻沟村担任村委会主任。“村舍乱建,道路不通,群众观念落后,除了年复一年种植油菜、青稞、土豆,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李培东说,回村第二天,他就召集全体村民大会统一认识: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要让村里的日子好起来。
全村162户612人只有耕地85公顷,种地肯定没出路。李培东多次到县城、乡里争取就业项目,请来泥瓦匠、电焊工、厨师等给每家每户教技术,找好就业路子鼓励年轻人外出打工。一两年时间,村民们的收入明显提高。
可仅靠打工赚钱太单薄,乡亲们钱袋子要想鼓起来,得有产业做支撑。
2015年,一次邂逅给李培东眼前打开了一扇窗。几名韩国游客贪恋美景进入边麻沟村,比比画画聊了几句,李培东突然意识到,村里山清水秀生态好,可以打造“美丽”农庄发展乡村旅游,乡亲们就地致富才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
说干就干,李培东从自己的驾校借出1000万元资金,乡村两级多方筹资,共投入1500余万元建起了花海。2016年7月,边麻沟花海景区正式开业,仅仅3个月,门票收入就达到140万元。“花海”飘香,带动30户村民发展乡村自助游,10户村民开起农家乐,户均日收入1000余元。 如今的边麻沟村民大家心里都攒着劲儿比谁家日子过得好。昔日“窎沟”变身今日“幸福村”。
经过多年努力,大通县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之路,基本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产业出效益”的多方共赢。
林业生态建设、保护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该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公益林管护体制深化改革、“先建后补”创新造林机制的推行更是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体制制度支撑。全县林业产业正按照发展规划,以各类林业合作经营组织为抓手,以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培育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型生态产业,做大做强中藏药种植、种苗花卉、林下种养殖等产业类型。
朔北、东峡、景阳、逊让、宝库等乡镇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大通县国家森林公园为发展核心的生态旅游圈和东峡、景阳两大中藏药千亩种植片区,林业产业发展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目前,大通县以林下中藏药种植为主的专业合作社25家,种植面积达2.9万亩;以林木种苗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种植面积达2.7万亩;以林下鸡养殖为主的专业合作社25家;以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9家、专业合作社1家。2018年,全县林业产业产值共4.64亿元。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大通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县域实际,推进生态保护管理工作,持续探索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新经验新做法,努力实现更新更好的发展。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