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美新社! 請登錄 註冊

美新社

陳玲華廣告

首页 > 今日焦點 > 國際

“人肉搜索”猖獗 香港過半中學生個人信息遭曝光

發佈時間:2018年09月05日 18:15 來源:參考消息 评论:0條 點擊:2396次

原標題:“人肉搜索”猖獗!港媒:香港過半中學生個人信息遭曝光

  參考消息網9月6日報道 港媒稱,一項調查發現,香港一半以上中學生的個人信息和照片未經允許就在社交媒體和即時通訊應用軟件上遭到曝光。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5日發表題爲《調研報告揭示香港‘人肉搜索’現狀,一半以上中學生的個人數據遭網上曝光》的報道稱,受害者中,超過20%的學生覺得介於輕微和極其嚴重抑鬱及焦慮之間,接近16%的人說他們感到緊張。

  報道稱,這項對2120名二年級至五年級學生的調查是香港理工大學今年早些時候進行的,揭示所謂的“人肉搜索”現狀,即查詢他人個人詳情並惡意傳播。這個詞是從上世紀90年代黑客術語演變而來,使用的是文件一詞的速記詞“doc”。這是一種讓對手難堪或受到法律影響的手段。

  調研負責人陳高凌教授說,遭到人肉搜索的學生感到無助,不知請教何處。他說他們也許認爲這不是什麼值得報警的大事,而社工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同時,也沒有立法要求社交媒體平臺刪除帖子。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陳教授說:“有人傾向於訴諸報復,因而形成惡性循環。”

  報道稱,調研發現48%的受害者說他們採取以牙還牙的辦法予以還擊,在網上公佈加害者的個人信息,儘管因問卷設置多選回答而存在矛盾,66%的人宣稱他們“無計可施”。

  報道指出,最常見的信息共享包括個人照片或視頻、姓名、出生日期、手機號碼和所在學校。這些信息最有可能通過社交媒體或即時通訊應用軟件加以傳播。

  報道稱,近一半案例中,加害者是同學。但是,在大約25%的案例中,加害者是父母一方或家庭成員。剩下的四分之一受害者說他們不知道是誰披露了自己的信息。

  陳教授提醒父母要謹慎,不要透露家人詳情,包括在網上張貼照片。但是,他說孩子也有必要更小心保護個人數據。

  陳教授說:“有兩種個人數據。一種是,比如你的身份證和銀行信息。學生的意識(必須保護這種數據)非常強。就社交數據而言,比如照片、關係狀態以及友人,很多人沒有這麼強的警惕感。但是,這些具體信息常常會被搜索,並在中學生中人肉。”

  報道稱,調研還詢問了學生是否人肉搜索過其他人,只有12%的人說搜索過。回答問卷的學生中,男孩更可能搜尋和傳播他們討厭的人的信息,而女孩則搜索和傳播他們喜歡的人。

  一名六年級的學生說:“我覺得人肉搜索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心。他們想更多瞭解他們感興趣的人的背景。當他們確實喜歡或厭惡某人時,也會這麼幹。”

  陳教授在香港大學組織的一次研討會上提交了調研報告。他呼籲加強立法解決網絡霸凌現象。目前,通常是用其他法律起訴加害者,包括誹謗、版權侵犯、發表淫穢刊物和不雅文章或收集和泄露個人數據等。

  陳教授說:“法律、執法者的心理以及現有措施都跟不上。我們只能利用現有法律,比如‘以犯罪或不誠實的意圖登陸計算機’,但是這已過時,部分執法者認爲手機不是計算機。事實上,智能手機已經能夠運行計算機的大多數功能。”

  香港大學法律系教授張善喻列舉了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例子。前者2015年專門制定了數字通訊刑事罪,後者強制要求社交媒體平臺或作者刪除網上帖子。

  據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統計,去年網絡霸凌投訴數量已從2016年的26起增加到50起,增長幅度超過90%。

  可是,私隱專員黃繼兒說,報道的投訴案例數量不足以推動立法程序。

  他說:“立法取決於優先程度、嚴重性和緊迫性。立法程序不應代替經濟和技術發展。”

  兒童心理學家安德魯·阿德勒說,侵犯孩子隱私可能導致受害者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是感到極度焦慮,白天會做惡夢並出現閃回。

  阿德勒說:“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常常感到非常抑鬱,可能有自殺傾向。”(編譯/鄭國儀)



發表評論 已有0 條評論

  • *用户名:
  • *我的態度:
  • *驗證碼:
    驗證碼
国泰银行寶爾博物館上海灘餐廳張青會計師事務所DSC美芝秀郝琦聯合律師事務所
鄭博仁律師事務所美國奧淇國際金融華埠服務中心凱悅大酒樓銀泰珠寶華興保險權威保險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