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美新社! 請登錄 註冊

美新社

陳玲華廣告

首页 > 今日焦點 > 國際

美國向日本出口F-22技術?實爲第3次“技術閹割”

發佈時間:2018年08月27日 16:11 來源:參考消息 评论:0條 點擊:4387次

原標題:軍情銳評:美國向日本出口F-22技術?實爲第3次“技術閹割”

  據日本《日本經濟新聞》8月23日報道稱,圍繞日本2030年左右引進的新一代戰鬥機,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下文簡稱洛-馬)向日本防衛省提交了開發計劃。新戰鬥機將以該公司的F-22隱身戰機爲主體進行改造,允許日本企業承擔50%以上的開發和生產任務。這也是美國首次允許向外國出口F-22相關技術。而反觀美日聯合研發戰機的歷史,類似事例是有跡可循的。那麼美國向日本出口F-22技術,對日本的軍工自研能力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就此爲您簡析。

資料圖片:美空軍F-22隱身戰機。(圖片來源於網絡)資料圖片:美空軍F-22隱身戰機。(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一次“閹割”:美國強推F-2戰機 日本部分受益

  據日本《日本經濟新聞》發表的題爲《F-22改良版或一半以上在日本生產》的報道稱,美國此次向日本提供F-22隱身戰機的機體等相關技術,是因爲沒有技術外流的擔憂,而且有助於亞洲的安全保障。如果日本廠商負責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研發,還能提升日本防衛產業的生產和技術基礎,可以說是象徵日美同盟加強的舉措。洛-馬允許日本承擔50%以上的新一代戰機開發與生產,是爲了迴應日方有關“美國企業壟斷開發和生產,日本企業幾乎無法參與”的擔憂。洛-馬稱,歸根到底這是一個日本主導的框架。報道還稱,新一代戰鬥機是2030年左右退役的F-2“支援戰鬥機”的後繼機型。

  巧合的是,30多年前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啓動“實驗性支援戰鬥機”(簡稱FS-X,後來F-2戰機的前身)計劃時也發生過類似情況。1982年,日本政府尋求能夠替代老舊三菱F-1支援戰鬥機的新一代戰機,當時日本有3種海外候選機型,包括美國的F-16“戰隼”、F/A-18“大黃蜂”(當時爲A/B型)及歐洲“狂風”IDS攻擊機,還有一個自研戰鬥機方案。當時日本對3種海外機型的性能指標都不滿意。

資料圖片:日本三菱重工當時提出的FS-X自研戰機方案模型。(圖片來源於網絡)資料圖片:日本三菱重工當時提出的FS-X自研戰機方案模型。(圖片來源於網絡)

  1985年3月,三菱重工提出獨立研發代號JF-210的新型戰機,外形類似瑞典“鷹獅”戰機的鴨式佈局,但不同的是採用雙發動機、雙垂尾設計,進氣道設計則類似F-16戰機,位於座艙下方。按設計指標,JF-21最大平飛速度1.9馬赫,掛載4枚反艦導彈時的作戰半徑爲930千米,可見日本的目標還是十分遠大的,可惜該計劃最終胎死腹中。

  因爲二戰後,美國一直對日本壯大軍工產業十分警惕,防止後者重新獲得發動戰爭的能力,經常會在必要時刻出手壓制。當時的美國似乎是意識到了日本自主研發戰機背後存在的威脅,便馬上從各方面對日本施壓。1987年10月,日本宣佈以美國的F-16C/D戰機爲基礎研發FS-X(即後來的F-2戰機),該決定在美國國內也引發爭議,有人指責美方向日本轉讓太多先進技術。

資料圖片:日本空自官方網站放出的F-2支援戰鬥機宣傳圖。(圖片來源於網絡)資料圖片:日本空自官方網站放出的F-2支援戰鬥機宣傳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1988年11月,美日正式啓動首次聯合研發戰機項目,由於F-2只裝備日本航空自衛隊(下文簡稱空自),所以研發費用完全由日方承擔。按雙方協議,F-2主承包商是三菱重工,與當時的通用動力公司(後來通用動力公司航空部於1993年被洛克希德公司收購,F-16也歸入洛-馬旗下)合作研發,日本承擔60%的工作份額。

  F-2首架原型機於1995年10月成功試飛,其主要基於第40批次的F-16C戰機放大、改進而來,機身加長0.5米,主翼面積增加25%。值得一提的是,F-2是全球第一種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的戰鬥機,搭載了由三菱電機研發的J/APG-1火控雷達,可以探測185千米外的大型空中或海面目標,也可探測65千米外的小型非隱身目標。別看紙面數據不錯,但其實該雷達綜合性能有限,基礎元件落後於美國,屬於“勉強搶了頭彩”。

  由於美國政府拒絕提供F-16的計算機源代碼,日本被迫自行研發飛控系統軟件,最終搞出了自己的四餘度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爲提高F-2的穩定操控性能提供技術保障。儘管F-2與F-16C相比在綜合作戰性能(特別是對海攻擊能力)方面已有了“質的飛躍”,但日本軍工行業都清楚地意識到F-2受本身尺寸限制(雖是F-16放大版但仍屬單發輕型戰機,難與F-15等雙發重型戰機相比),缺乏進一步改進潛力,屬於“一錘子買賣”。不難看出,F-2項目實爲美國對日本軍機自研產業的“第一次閹割”,但從結果看日本還屬於受益較多的一方。

資料圖片:日本F-2A戰機與第40批次F-16C戰機的外形尺寸對比圖。(圖片來源於網絡)資料圖片:日本F-2A戰機與第40批次F-16C戰機的外形尺寸對比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二次“閹割”:美推銷F-35A 日本“心神”不定

  從10多年前,日本就一直尋求從美國獲得F-22隱身戰機,但由於美國國會禁止對外出口F-22相關技術,日方一直未能如願以償。於是日本又一次開始嘗試自主研發隱身戰機。日本防衛省於2000年宣佈啓動價值數十億日元的“先進技術驗證機”(隱身戰機)自研項目,代號ATD-X(即後來的X-2“心神”驗證機),由三菱重工負責研發。在經歷了多年的艱難技術攻關後,首架且是唯一一架X-2原型機於2016年4月成功首飛。但令人意外的是,這架原型機竟然只進行了32次試飛後,就於2017年10月31日宣佈提前退役。

資料圖片:日本X-2“心神”技術驗證機首飛資料圖。(圖片來源於網絡)資料圖片:日本X-2“心神”技術驗證機首飛資料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究其原因,則是日本政府於2013年12月20日宣佈購買42架洛-馬F-35A“閃電”隱身戰鬥機作爲下一代空防主戰裝備,用於替代已服役近40年的F-4EJ戰機。毋庸置疑,這又是美國對日本軍機自研產業的一次“閹割”。而此番美國人給出的“價碼”是:日本可以參與F-35生產項目工作的40%,這對於不是“F-35開發夥伴國”的日本來說,似乎已算是很大讓步,日本還由此成爲除美國以外的2個具備總裝F-35隱身戰機的國家之一(另外一國是意大利),總裝廠位於日本名古屋。

  自2015年12月起,首架日本生產的F-35A戰機(日本生產代號AX-5)開始組裝,並於2017年下線。除組裝飛機外,FACO還於2018年開始向北太平洋地區的F-35提供維護、修理、大修和升級服務。名古屋的F-35總裝廠只是日本製造F-35A產業的一部分,還有三菱重工負責機身零件製造、IHI公司負責發動機組件生產,以及三菱電機生產航電部件。對於日本來說,F-35作爲武器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其背後的技術與生產線纔是更關鍵的因素,但與之相對的代價也很巨大——由於日本只訂購了42架F-35A(其中38架在日本總裝)且需要新建總裝生產線,所以日本自造的F-35A單機價格比同期下線的洛-馬原廠產品貴出約60%,這筆“學費”實在高昂。而且更要命的是,日本爲此又一次放棄了自研軍機的機會。

  由上不難看出,在經歷了2次“技術閹割”後,日本的軍機產業基本上已被美國全面壟斷,此次洛-馬出口F-22相關技術,名義上是雙方共同開發,實則進一步壓縮了日本未來的戰機自研能力。美國出口的F-22相關技術肯定也會有所保留,甚至不排除提供“降級版”F-22的可能性,將其看作對日本軍機產業的第3次“技術閹割”可謂名副其實,而日本國產尖端戰機的夢想也由此變得更加渺茫。(文/黃晉一)

資料圖片:日本空自F-2戰機爲日本首架F-35A隱身戰機護航。(圖片來源於網絡)資料圖片:日本空自F-2戰機爲日本首架F-35A隱身戰機護航。(圖片來源於網絡)


發表評論 已有0 條評論

  • *用户名:
  • *我的態度:
  • *驗證碼:
    驗證碼
国泰银行上海灘餐廳張青會計師事務所銀泰珠寶葉俊麟會計師華興保險
寶爾博物館鄭博仁律師事務所凱悅大酒樓美國奧淇國際金融美芝秀權威保險方孝伟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