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美新社! 請登錄 註冊

美新社

陳玲華廣告

首页 > 今日焦點 > 國際

中國病理學泰斗劉彤華在京逝世 享年89歲

發佈時間:2018年07月12日 16:29 來源:鳳凰網 评论:0條 點擊:3227次

原標題:中國病理學泰斗劉彤華去世,享年89歲!她一輩子都在與死神爭奪患者生命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醫學家、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教授、研究員劉彤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7月8日11時11分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9歲。

圖片來源:北京協和醫院

說起“病理”,很多普通網友可能會略感陌生。但家中有人罹患癌症的話,一定會知道這兩個字的分量。簡單說,病從哪裏來、發展到什麼程度、應該怎麼治,很多臨牀醫學的重要決定,都要從病理分析中尋求答案。

在北京協和醫院的病理科,患者經常可以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八旬老者端坐在顯微鏡前,一絲不苟地分析病理、出報告、指導學生……

她就是劉彤華院士,一輩子都在與死神爭奪患者的病理學泰斗。

“全國病理診斷的金標準”

劉彤華院士是國內外著名的臨牀病理學家,65年來辛勤耕耘在病理學醫教研第一線,對疑難病症的診斷率極高,尤其對淋巴結病理、消化道疾病病理、內分泌病理等病理診斷造詣精深,她的診斷被譽爲“全國病理診斷的金標準”。

前排中爲劉彤華。圖片來源:北京協和醫院

“既然不能選擇臨牀,那就選與臨牀離得最近的學科吧!”

20世紀50年代初,醫學高級專門人才奇缺,“高級師資訓練班”應運而生。按照當時的規定,所有的醫學生只能報基礎學科。

“既然不能選擇臨牀,那就選與臨牀離得最近的學科吧。”從小立志要做醫生的劉彤華選擇了介於基礎與臨牀之間的病理學。

1952年,離開上海聖約翰大學前。圖片來源:北京協和醫院

1952年,劉彤華從上海來到北京,跟隨胡正詳教授做病理學研究。胡正詳說過的一句話——“研究科學的人要沉浸在科學裏,裏外滲透,不能分心”,讓劉彤華銘記了一輩子,堅守了一輩子。

196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遷往四川簡陽。幾乎將所有的儀器設備、檔案資料,包括屍檢檔案和屍檢大標本全部帶走,只給劉彤華留下了幾間空蕩蕩的屋子和兩名技術員。

1952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病理系高師班師生合影。中右三:劉彤華圖片來源:北京協和醫院

“脫離了母體的嬰兒不僅要獨立活下去,而且還要活得好。”抱着這樣的信念,劉彤華開始了協和醫院病理科的建設工作。開創性的工作總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

人手不夠,劉彤華就親自幹起技術員的活兒。每天早晨7時,她準時第一個來到醫院,把浸蠟的標本包埋成蠟塊,便於技術員上班後切片製片,以節省時間。白天,劉彤華要處理大量的閱片及報告。遇上疑難病例,她晚上還要留下來反覆查資料。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協和醫院的屍檢例數每年都能達到200例。“劉彤華教授親自參加每一例屍檢。她將這些大體標本和組織蠟塊全部編號保存,到八九十年代的時候,製作成了一套包含十多個系統的國內頭一份教學幻燈片,全國各地病理科爭相索要。”跟隨劉彤華30多年的技術員王德田回憶說。

現在,從1916年起的協和全部屍檢檔案,從1917年起的全部外檢檔案,一共110多萬份,全都完好無損地保存在協和的檔案櫃裏。有人感慨地說,與其說劉彤華保留的是一份檔案,不如說保留的是一種學術傳統。

1979年,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工作人員合影。前排左四:劉彤華圖片來源:北京協和醫院

“在病理診斷中,凡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決不輕易下結論。”

劉彤華簽發的任何一個病理報告都有明確的診斷,體現出幹練、精準、堅定、果敢的“劉氏”風格。

從事病理事業60餘年,經劉彤華之手閱過的片子、簽發的報告達30萬份之多,她卻極少發生差錯。

1991年,一位來自外地的女孩因發熱、耳悶和鼻咽腫塊,被當地醫院診斷爲鼻咽癌。無奈之下,一家人趕到北京求醫,可所到之處都說無法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劉彤華先後3次爲該女孩複查病理切片,並明確告知其爲重度炎症,只需複查鼻咽部。

2001年元旦,劉彤華收到這位女孩的母親寄來的賀卡,上面寫道:“尊敬的劉老師,10年來我女兒複查全部正常,是您爲我女兒摘掉了癌症的帽子,使她免受了放療之苦。”

1993年,在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閱片。圖片來源:北京協和醫院

“在病理診斷中,凡沒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決不輕易下結論。她這種科學態度至今深深地影響着我。”曾於1962年在協和進修、受過劉彤華指導,現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王正國教授說。

“時刻把自己當作一塊幹海綿,隨時準備吸收大量水分。”

1995年,於科室工作留影。圖片來源:北京協和醫院

“時刻把自己當作一塊幹海綿,隨時準備着吸收大量的水分。”有人這樣形象地形容劉彤華。

2004年,一名因骨痛7年伴活動障礙並發現右股骨下端佔位的52歲患者在協和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後病理髮現增生的纖維組織及異常結晶沉積。

由於對該病變不認識,鍾定榮請教了劉彤華。第二天,劉彤華把鍾定榮叫到辦公室,從一個發黃的筆記本里翻出一個“342805”的病理號,說:“你把這個病理切片調出來看看,和你這個病變是同一類。”隨後,劉彤華又從一疊文稿中抽出一篇交給鍾定榮:“這是該病例的個案報告,你看完後還給我。”

2001年,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醫生讀片討論。右二:劉彤華

接過文章,鍾定榮發現,這是一篇由張孝騫教授和劉彤華教授合作完成並於1980年發表在《中華醫學雜誌》上的個案報道。也就是說,這個病例至少在25年前就已經由劉彤華診斷過了。她居然能如此準確地找出20多年前的一個病理號!

後來的文獻查閱更讓鍾定榮嚇了一跳:這個病例居然是由劉彤華診斷的中國首例腫瘤性骨軟化。在劉彤華的指導下,鍾定榮等將腫瘤性骨軟化病例積累到34例,並率先在國內描繪了腫瘤性骨軟化病例的多種形態。迄今爲止,這種病在國際上報道僅100餘例。

從醫60餘年來,劉彤華院士以前瞻性的眼光、深邃的學術洞察力,始終站在病理學科的學術制高點上,推動中國病理學科發展。

大醫情懷永駐人間

劉彤華院士,一路走好!

圖片來源:北京協和醫院

劉彤華簡介

1929年11月13日出生於江蘇無錫;

1947年—1953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

1952年響應國家號召到北京協和醫學院病理高級師資班進修;

1953年—1957年任第六、七軍醫大學(現第三軍醫大學)病理系助教;

1957年—1969年任中國協和醫學院病理學系助教、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病理系助教及助理研究員;

1969年,因病理學系隨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研究所搬往四川簡陽,她留在北京協和醫院克服艱難困苦創辦病理科,歷任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78年—1985任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副主任;

1985年—1995年任病理科主任;

1999年增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發表評論 已有0 條評論

  • *用户名:
  • *我的態度:
  • *驗證碼:
    驗證碼
国泰银行上海灘餐廳張青會計師事務所銀泰珠寶葉俊麟會計師華興保險
寶爾博物館鄭博仁律師事務所凱悅大酒樓美國奧淇國際金融美芝秀權威保險方孝伟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