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一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刊發署名文章稱,美國誤判了解決美國貿易逆差問題的出路,對中國産品加征關稅的做法是“誤入歧途”。
文章進一步指出,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的10年間,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引發美國國內部分觀點對中國經濟實力持續增長的擔心,“美中經貿關係之所以發生摩擦,是因為這一關係的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紐約時報》專欄文章指出,盡管特朗普認為貿易保護主義可以幫助美國工人,但根據一項研究,美國上一次大規模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前總統喬治•W•布什在2002年短期內徵收鋼鐵關稅——令美國損失了20萬個就業機會。
《金融時報》中文網刊登的另一篇署名文章稱,證之以過去的經驗,就算是美國對中國個別高端産品製造的整體封鎖,也沒有遏制中國憑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全面封鎖都不能有所功效,關稅更是難有所作為,“美國市場雖然大,但並不是整個世界”。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喬治•馬格努斯為《金融時報》撰稿稱,美國對中國商品施加最新的關稅尚未得到確認和實施,但即便價值數百億美元,這些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將是可“忽略不計”的,而且目前來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不會有任何影響。
馬格努斯指出,美國的關稅策略不會達到預期效果。它將抬高美國國內物價,破壞更多就業機會,在已生效的減稅法案的影響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減稅將大大增加財政赤字,因此同樣也會擴大外部逆差。
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美國商界專家觀點稱,專家建議特朗普在提高從中國進口商品關稅方面謹慎行事,因為可能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后果,並給美國消費者帶來損失。
德媒同樣呼籲應“以史為鑒”,警惕美國貿易保護政策對美國和全球經濟所帶來的危害。
德媒以上世紀美國“斯姆特-霍利關稅案”為例報導稱,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並由時任總統胡佛簽署了大幅提升進口商品關稅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案”。法案生效兩年后,美國的進口商品稅率達到巔峰。但與此同時,美國的宏觀經濟各項指標卻一路走低。受到高額關稅的直接影響,美國進口貿易額猛烈縮水。同時,由於許多國家都採取報復性關稅的等反制措施,美國的出口貿易額也嚴重萎縮。
報導援引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麾下擔任副助理貿易代表的特雷佛•金凱德此前發表的評論稱,“斯姆特-霍利關稅案”引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貿易戰,讓美國工人丟了工作、美國農民丟了客戶、美國家庭買不起商品,將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徹底催化成全球大蕭條。(完)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