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美新社! 請登錄 註冊

美新社

陳玲華廣告

首页 > 今日焦點 > 國際

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冬夢”發布。

發佈時間:2017年12月16日 03:47 來源:僑報網 评论:0條 點擊:4313次

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冬夢”發布

15日,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會徽“飛躍”發布。 (圖片來源:中新社)


【僑報綜合訊】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發布儀式北京時間15日晚在國家游泳中心隆重舉行。當晚20時22分,名為“冬夢”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正式發布,會徽以漢字“冬”為靈感來源。隨後,冬殘奧會徽“飛躍”也正式揭曉,展現了漢字“飛”的動感和力度。

會徽發布

以書法展現冰雪運動健兒英姿

融合中國文化底蘊、現代國際風格、冬奧運動特徵

據中新社12月15日北京報導,隨著“雪山”緩緩分開,一方上書形似“冬”字的冰牆呈現在世人眼前——15日晚,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冬夢”在國家游泳中心揭曉。

伴隨著孩子們清脆的歌聲,一曲《心願》拉開了儀式的序幕。 20時22分,中國副總理張高麗、國際奧委會副主席於再清和索契冬奧會速滑冠軍張虹一起,向全球揭曉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

據北京冬奧組委介紹,會徽以漢字“冬”為靈感來源,運用了中國書法的藝術形態。圖形上半部分展現滑冰運動員的造型,下半部分錶現滑雪運動員的英姿。中間舞動的線條代表舉辦地起伏的山巒、賽場、冰雪滑道和節日飄舞的絲帶,為會徽增添了節日歡慶的視覺感受,也像徵著北京冬奧會將在中國春節期間舉行。

隨後,中國副總理劉延東,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冬奧組委主席蔡奇及索契冬殘奧會冰壺運動員張強一同揭曉北京冬殘奧會會徽。

北京冬奧組委介紹,冬殘奧會會徽結合中國書法藝術與冬殘奧會體育運動特徵,其設計展現了漢字“飛”的動感和力度,巧妙地幻化成一個向前滑行、沖向勝利的運動員,同時形象化地表達了輪椅等冬殘奧會特殊運動器械形態,展現出運動員不斷飛躍、超越自我的精神。

蔡奇在致辭中表示,2022年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把中國文化底蘊、現代國際風格、冬奧運動特徵融為一體,生動彰顯了當代中國的時代風貌和文化魅力,形象展示了冰雪運動的激情、青春與活力,傳遞出運動員超越自我、奮力拼搏的精神。

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通過視頻表示,北京冬奧會會徽的揭幕,對於中國乃至整個奧林匹克大家庭,都是奧運之旅中的精彩里程碑。會徽代表了北京冬奧會的願景,把中國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全世界,用獨特的方式把現代與傳統融合在一起,還會把冬季運動的樂趣帶給中國乃至世界的年輕一代。

會徽發布後,北京冬奧組委將啟動北京冬奧會特許經營試運行計劃。中國郵政將於12月31日發行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紀念郵票。帶有會徽標誌的特許商品將在北京2022特許商品官方網店進行預售。近10家北京冬奧會特許商品官方零售店也計劃於2018年1月中旬開業。

從4506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徵集工作歷時4個月 投稿人最年長85歲最小7歲

據中新社12月15日北京報導,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在吉隆坡宣布北京獲得第24屆冬奧會舉辦權。一年後的同一天——2016年7月31日,北京冬奧組委從長城發出邀請,面向全球徵集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徽設計方案。歷時一年五個月後,“冬夢”“飛躍”在“水立方”正式亮相。

會徽是北京2022年奧運會和冬殘奧會最重要的圖形元素,不僅體現出舉辦國和舉辦城市的人文特色以及奧運會的精神實質,同時對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宣傳推廣、市場開發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京冬奧組委借鑒2008年奧運會和近幾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經驗,經過全球徵集、專家評審、修改深化、評議溝通、法律查重、呈報審批六個階段,最終確定兩大會徽方案。

在投稿階段,四面八方的應徵作品承載著人們對北京冬奧會的憧憬和嚮往,如雪片般飛向會徽設計徵集辦公室。據北京冬奧組委介紹,本次徵集工作歷時4個月,共收到來自中外的設計方案4506件,數量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徵集的2.2倍。其中最年長的投稿人85歲,年齡最小的投稿人7歲。

北京冬奧會會徽專家評審委員會的中外評審們,在評審過程中達成高度共識——會徽主題一定具有較高的設計水平,藝術形式具有中國特色,創意設計突出冰雪主題,易於國際傳播。

經過投票,延續了申辦會徽“冬”字概念的801號作品在10件入圍作品中獲得總分第一名,這件作品就是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的原型。

此後,經過中外專家和社會各界代表的精心評選,由北京冬奧組委報冬奧會工作領導小組批准和國際奧委會、國際殘奧委會的認可,最終,由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林存真精心設計的冬奧會會徽“冬夢”和冬殘奧會會徽“飛躍”脫穎而出。

兩個奧運會會徽同步徵集設計,採用同一設計語言,是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的要求,同時也是近年來幾屆奧運會和殘奧會,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設計潮流,平昌冬奧會和東京奧運會都採用了此方法。

設計歷程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林存真講述冬奧會徽設計故事

“截稿前一天晚上才完成作品創作”

中央美術學院7號樓設計學院五層角落有一個不起眼的房間,沒有門牌號,甚至在樓道的引導牌上也沒有它的信息。但就是在這個小屋子裡,801號作品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修改,最終從數件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被確定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會徽。

《北京青年報》報導,2017年1月23日,農曆臘月二十六,年味兒漸濃。正要進入放假狀態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林存真收到冬奧組委通知:“801號作品入圍了。”

林存真所在的中央美術學院是中國頂尖的藝術設計院校,對於冬奧會會徽設計,師生的參與熱情都很高。會徽設計方案徵集開始後,央美還特別舉辦了奧運設計論壇,與全球各地的設計師以及在校學生一起探討奧運標識設計,這也激發了林存真內心對於設計的熱愛,並下定決心參加徵集。

2016年11月30日是會徽設計方案徵集的最後一天。這天下午,林存真帶著學生們到會徽設計徵集辦公室提交作品。 “截稿的頭天晚上才做完,我這拖延症實在太嚴重了”,林存笑著說。

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徽設計方案共徵集到作品4506件。至此,801號作品正式成為4506件會徽設計方案中的一員。

短暫的入圍喜悅後,林存真意識到即將到來的才是真正的困難期。在通知801號作品入圍的時候,冬奧組委同時也提出了修改要求和時限,而第一次交修改稿的截止日期就在元宵節後。 2月3日,加密的計算機搬到了中央美術學院;2月6日,由央美設計學院院長王敏擔任組長的修改小組,與林存真一起,開始了會徽方案的修改。這一天是正月初七。

801號作品包含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兩個設計方案。其中冬奧會會徽以書法體的“冬”字為主要結構,這一思路得到了業內的一致認可,修改主要集中在色彩等細節。央美設計學院教授杭海一針見血地對修改指出了一個明確方向:“林老師作為一名女性,顏色的選擇往往比較柔和,但冬奧會是一個運動會,顏色應當更加有力度,更顯示力量。 ”

相比之下,冬殘奧會的會徽修改則經過了更多次的“顛覆”。 12月5日,在會徽修改的機密室,林存真翻出厚厚一沓修改稿。 “之前用過夢字、心字,但都推翻了。最後大家一致認為還是飛字最好。”林存真說。

方案修改歷時8個月 修改稿超過5萬張

機密室牆上貼出來的修改稿中,有些是用紙張碎片拼湊出來的。對於這一細節,林存真和修改小組裡的年輕設計師陳翊筠都笑了。陳翊筠說,他們私下里叫林老師為“林一刀”。原因是在改稿的過程中,林存真更習慣於在紙上動手:“看哪兒不順眼,咔咔就直接上刀子了,然後再把覺得更合適的方案貼上去對比。”在“冬”字的修改上也是一樣,厚厚一沓幾十米長的捲紙,林存真一寫就是一卷,從桌上拖到地上再延伸到門外。

《北京青年報》報導,林存真說,最初修改作品的工作室並不在“機密室”,而是暫時藉用了學院的一間會議室。 “當時以為一個月就可以完工,正好開學,不耽誤會議室的正常使用。”林存真說,“結果一個月到了,稿件的修改還遙遙無期,最後就騰出了這麼一間小屋子,搬進來繼續修改。”由於會徽的修改全程涉密,大家乾脆就叫這間屋子為“機密室”。

來訪者都會被牆上的修改稿吸引,但事實上,這一牆修改稿只是會徽修改過程中鳳毛麟角的重點篇章。電腦裡的數據才真正記錄了這一艱辛歷程:兩個硬盤,338個文件夾,2499個文件,佔據內存14.34個G。每張修改稿所佔據的容量僅為不足300kb。這意味著,從2017年2月6日到10月9日,修改稿的數量超過了5萬張。

電腦裡記錄的10月9日不是終稿日期,而是另一輪修改的開始。從這一天起,修改的地點從機密室搬到了印刷廠。由於電腦版和實際印刷版的顏色會有偏差,尤其是會徽方案中有較多的漸變色,漸變色比較難控制,打印過程中會出現顏色差距以及漸變銜接不順的情況。為了保證效果的完美無缺,修改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需要打印出來看效果,再進一步調整顏色。

這段期間,陳翊筠幾乎每天都要往返於美院、印刷廠和奧組委之間。 “這三個地方離得很遠,尤其是從印刷廠到奧組委,基本是斜穿整個北京。”陳翊筠回憶說,“有的時候修改比較多的話,在印刷廠一待就是一天。最長的一次從早上8時30分到那兒,做到晚上將近9時,然後打印出來,再送過去。”如今,2022年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的設計方案塵埃落定。回望這一年,林存真非常感慨,做設計工作,很難有這樣的機會可以用一年的時間來研究一個圖形,“這就像是我的一年圖形進修課”。



發表評論 已有0 條評論

  • *用户名:
  • *我的態度:
  • *驗證碼:
    驗證碼
国泰银行上海灘餐廳張青會計師事務所銀泰珠寶葉俊麟會計師華興保險
寶爾博物館鄭博仁律師事務所凱悅大酒樓美國奧淇國際金融美芝秀權威保險方孝伟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