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一
策展人劉振祥、余思穎與經文處長徐儷文及文化主任游淑靜合照。
「解嚴」(1987)是台灣社會發展走向民主開放的轉捩點,今年適逢台灣解嚴30周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受文化部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邀請,籌劃《歷史的暗影,與光》展覽,以紀實影像回應主題,展覽將於8月29日起在駐紐約辦事處舉行昨,28日率先邀請媒體參觀,策展人余思穎及攝影家劉振祥並來美與美國觀眾交流。
《歷史的暗影,與光》內容聚焦1986至1990這段解嚴前後政治社會皆發生巨變的時期裡,劉振祥、黃子明與許伯鑫等極具代表性的幾位新聞攝影健將在第一線的見證,同時也將「綠色小組」彌足珍貴的紀錄影片納入展出。展覽試圖一探在解嚴前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氛圍下,藝術家的創作姿態與藝術策略。
解嚴是台灣走向民主轉捩點
駐紐約辦事處長徐儷文說,解嚴是台灣走向民主開放、自由多元的轉捩點,它的影響廣及各層面,包括藝術文化。今年適逢解嚴30周年,紐文中心從八月底開始推出一系列文化活動,包括展覽、音樂和電影,希望讓美國人近一步了解,這三十年來,台灣各藝術領域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她表示,這一系列活動中,《歷史的暗影,與光》率先登場,這個展覽把底片和沖印出來的相片並陳,呈現了底片相機時代攝影作業的模樣。在那個生活中還不存在數位相機、網路的年代,攝影需要高度專業和過人的心力;透過這個展覽,不只讓觀眾看到台灣的過去,也呈現了攝影藝術的歷史。
策展人余思穎表示,解嚴前後社會面臨急遽轉型,隨著言論日益開放,及環境保護、勞工權益、政治抗爭、自立救濟等社會議題的發酵浮現、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1985)等,攝影鏡頭終於不再迴避,正式被納入社會改革行動的一環。《歷史的暗影,與光》除了提供一種最直接觀看戒/解嚴時代氛圍的方式外,對於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形式,在這段期間所形成的風格及變化,也提出詰問及思考。
解嚴後台媒體百花齊放
以拍攝雲門舞集長達近30年的攝影家劉振祥則說,解嚴之後,台灣媒體百花齊放,當時的攝影記者多半非科班出身,而是對攝影充滿熱情的人,之後許多人轉投入其他類型的攝影創作,台灣的攝影藝術也跟著豐富起來;「在策劃這個展覽的時候,沒想到那個時代的攝影對台灣的藝術發展有這麼重要的意義。」
《歷史的暗影,與光》8月29日傍晚將由「亞洲藝術文獻庫」美國分部邀集亞洲藝術愛好人士一起看展,兩位策展人親自導覽,晚間6時30分則舉辦開幕酒會,除有多位紐約藝術界人士應邀出席外,也開放大眾入場參觀。展覽進行到10月12日止,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到場參觀,地點:駐紐約辦事處一、二樓藝廊。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