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一
目前在紐約市內其中一個爭議性最大的「仇恨象徵」是哥倫布塑像。 美聯社
在市長白思豪揚言移走市內的「仇恨象徵」之後,風波似乎每天發酵,除了邦聯軍隊李將軍(Robert E. Lee)及傑克森(Thomas Stonewall Jackson)之外,連其他歷史人物也受波及。可是,有歷史學家提出看法,認為移走紀念碑不應在政治熱潮中匆忙決定。
美聯社報道,近期一個最熱門爭論的人物是哥倫布,甚至連眾議員鄧諾允(Dan Donovan)也開腔表示,如果市府要強行拆走哥倫布塑像,就會提出安置在聯邦公園內。
耶魯大學歷史學家布萊特是研究奴隸制歷史的專家,他說,「如果我們如此盲目去做的話,到最後一定會後悔。我自己也非常警惕,不會對於個人愛惡太匆忙作出判斷。」
或造成公眾損失
布萊特及其他歷史學家表示,是否要移走這些歷史古跡、邦聯標誌或其他紀念碑,需要通過討論並權衡許多因素,包括建立紀念碑時的時間、原因及地點,以及衡量那人的社會貢獻與功過,還有考慮紀念碑本身的歷史意義及藝術價值。
有歷史學家認為,放置在公共場所的塑像可以達到教育目的──即使是醜陋的黑暗歷史。如果紀念碑被移走或送入博物館,也可能構成公眾損失。
專門研究有關問題的阿拉巴馬大學法學教授布里克說,「把紀念碑藏起來,是為了方便大家忘記歷史,這樣的赦免實在太便宜了。」
自從南卡教堂槍擊及最近的維州白人至上暴力示威之後,全國各處也開始清理邦聯時代的標記。白思豪早前宣布,將會進行90天的審查,將移走市內的「仇恨象徵」,並且點名在曼哈頓下城的親納粹「維希政府元首」貝當(Henri Phillipe Petain)標記。
去哥倫布化影響大
紐約的活動家很快就提出要求移走哥倫布塑像,指這位「英雄」謀殺無數美洲土著。但是,即使塑像真的移走,紐約市的「去哥倫布化」到底要達到甚麼程度?哥倫布圓環是否需要改名,而哥倫布日假期是否要取消?
這股「去仇恨」的風潮也蔓延至其他地方,當中新州斯托克頓大學(Stockton University)竟然移走學校以其命名的斯托克頓(Richard Stockton)的塑像,指這位簽署《獨立宣言》的人物是位奴隸主。另外,波士頓也有人提出為芬威走廊(Faneuil Hall)改名,原因是商人芬威(Peter Faneuil)跟奴隸貿易有關係。
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寶潔表示,在一些少數族裔聚居地方如東哈林,要求移走雕像並沒有問題,但她不希望所有雕像也被摧毀或藏起來,因為這將失去教育公眾的機會。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