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美新社! 請登錄 註冊

美新社

陳玲華廣告

首页 > 今日焦點 > 國際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正在做對的事”

發佈時間:2018年06月27日 17:51 來源:中新社 评论:0條 點擊:4158次

中新社德國林道6月27日電 題: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正在做對的事”

  中新社記者 彭大偉

  第68屆諾貝爾獎得主大會正在德國林道舉行。作爲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曾在美國奧巴馬政府中擔任能源部長,亦是首位出任這一職位的華裔。朱棣文在大會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談到了他對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和中國自主創新的看法。

資料圖: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朱棣文(左)。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攝

  “中國正在做對的事”

  “中國正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引領作用。”朱棣文表示,中國已經認識到氣候變化的真實性和嚴重性。他指出,氣候變化的影響已體現在水資源和農業等諸多方面,“爲了自身的利益和本國的未來,中國也應當繼續推動這一進程。”

  “因此我希望中國可以繼續堅持其作出的承諾。”朱棣文分析,中國將繼續推進本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

  與朱棣文持同樣看法的諾貝爾獎得主還有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Frank)。這位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告訴中新社記者,在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實施進程中,考慮到工業產出和碳排放體量,中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方。約阿希姆·弗蘭克認爲,中國不應受別國的態度影響,而應繼續去履行已作出的承諾。

  談及以綠色低碳爲導向的能源轉型的具體路徑,朱棣文認爲中國鼓勵清潔能源以及發展電動汽車和全球能源互聯網等是“正在做對的事”。

  朱棣文結合美國加州的經驗建議,中國下一步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重點應該放在提升已有的風能、太陽能發電的利用率,減少在這一過程中的浪費,並使得可再生能源變得更加廉價。他舉例指出,目前加州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使用中的佔比已超過30%,2030年預計將達到50%,而中國在這方面尚待挖掘的潛力還非常巨大。

  諾獎級科研需要創新文化

  本屆諾獎得主大會除全球39位諾獎得主與會外,還邀請了來自全球84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名青年科學家與前者互動。今年首次設立的“國際日”則將中國作爲主賓國,舉辦了以創新爲主題的討論活動。

  談及自主創新與核心技術這一目前在中國國內十分熱門的話題,朱棣文認爲,創新分爲不同的領域,諾獎得主大會談論的是基礎研究,而微芯片研發事實上不是科學,而是屬於工程和技術的範疇。

  朱棣文指出,基礎研究需要與發展工程技術有不同的“心態”。他建議中國“兩條腿走路”,同時發展好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特別是基礎研究”。

  朱棣文認爲,中國的研究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對於已出席過超過五屆諾獎得主大會的朱棣文而言,他所接觸到的中國青年學者都充滿好奇心,英語水平亦較10-15年前有顯著提升。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人們開始關注下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自然科學領域諾獎得主將何時、從何領域產生。對此,朱棣文直言自己“不知道”:“獲得諾獎不同於贏得一場足球賽,人們需要進行長期性的思考。”

  “實際上不是‘何時’,而是‘如何’的問題。”朱棣文說,需要考慮的問題包括如何改善教育體系,鼓勵年輕人投身科研,培養他們在科研中的自由思維,“而不能只是考試和背誦,這樣無助於鼓勵人們成長爲有望獲得諾獎的思考者”。

  “在美國的高等教育中,我們試着訓練學生自主思考,而非一味地背誦。”朱棣文強調了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當你從事科學研究,有時沒有答案,有時需要等上五年、十年才知道正確答案。”

  約阿希姆·弗蘭克認爲,獲得諾貝爾獎還需要能坐冷板凳,“我個人的經歷便是這樣,我總是靜靜地、形單影隻地工作着,當時也看不到回報。”

  他同時認爲,中國需要完成從模仿和追趕向“創新文化”的轉型,而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完)




發表評論 已有0 條評論

  • *用户名:
  • *我的態度:
  • *驗證碼:
    驗證碼
国泰银行上海灘餐廳張青會計師事務所銀泰珠寶葉俊麟會計師華興保險
寶爾博物館鄭博仁律師事務所凱悅大酒樓美國奧淇國際金融美芝秀權威保險方孝伟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since2016 chinesenewsusa.com All Rights Reserved